商業到底是什麼?
-商業是一門關於交換的學問。
-勞動創造財富、交換激勵價值。
-貨幣切分了買賣、商人連接了交易。
跨越交易節點的兩個天塹:資訊不對稱、信用不傳遞
交易成本有以下幾種:
購前:搜索成本、比較成本、測試成本
購中:協商成本、付款成本
購後:運輸成本、售後成本
因此,商業的本質是交易 -> 資訊不對稱跟信用不傳遞造成交易阻力 -> 商業的進步就是越來越低的交易成本。
連接,是結構改變的原動力
1、鐵路 2、公路 3、海運 4、電報 5、互聯網 6、萬物互聯
線段性商業
產地->加工->貿易商->總代理->經銷商->零售商->消費者
中心型商業
超級樞紐,例如中心城市->交易中心,主要想解決資訊不對稱及信用不傳遞問題
資訊不對稱,例如電商平台、搜索引擎
信用不傳遞,例如銀行、保險公司、證券
去中心型商業(合久必分的趨勢)
去中心化+互聯網,創造出P2P下載、P-CDN內容分發網路、分散式運算、社交媒體、P2P借貸、募資、區塊鏈、去中心化組織
資訊不對稱,ex:抗癌公社、AngelList、PeerCover
信用不傳遞,需要信用科技,ex:保險的行車紀錄工具、COIN的合約檢核服務
全連接型商業
交易成本幾近為0,商人最後的歸宿是不當商人
我們如何順勢而為?
紅利:是短期的供需失衡
工資:是勞力付出
利潤:來自沒有競爭,才是護城河
護城河分四類:
1、無形資產:特許(法規)跟品牌(了解、信任跟偏好)
2、成本優勢:規模(固定、變動成本跟銷售規模)和管理(機制提升營運效率)
3、網路效應:使用者和生態
4、遷移成本:習慣和資產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