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

央行「微調」留苦果 負利率無解

  • 中國時報
  • 黃琮淵/新聞分析
 負利率漸成常態,理論上看來,可透過拉高利率改善。無奈的是,台灣資金浮濫,想拉高利率欲振乏力,加上台灣央行過去幾年奉行「微調」法則,把利率工具玩壞了,雙率只剩匯率工具可用,更讓負利率無解。
 
   過去幾年,央行多次升降息,除了金融海嘯期間一次大手筆降二碼(一碼為○.二五個百分點)到三碼之外,多數升降息幅度不是一碼就是半碼,尤以半碼占大多數。
 
   但環顧全球央行,幾無利率調幅是以半碼為單位,就連韓國也不例外。不過,別以為半碼已經夠少,反應在存放款利率上,通常只剩下○.○五到○.○六個百分點,也就是說實際上是「四分之一碼」。
 
   原因是,台灣央行有兩套利率,一是看得到的「貼放利率」,就是理監事會調息調的利率,但這套利率根本沒人在用。
 
   另一是檯面下的「定存單利率」,也就是央行向銀行收攏閒置資金的利率,因與銀行資金成本相關,也就會影響存放款利率。但這利率是由央行另定,未必與每季調息等幅。
 
   最直接的例子是,二○一○年六月恢復升息後,央行五度升息半碼,累積升幅應有○.六二五個百分點,但對照台銀利率,從先前的○.九一五%升至現在的一.三八%,僅○.四六五個百分點,不到表定升幅八成。
 
   央行「偷斤減兩」的調息法,最直接的影響就是「有調等於沒調」。表面上看來,台灣在升息,實際上卻是利率續低、變化不大,卻讓台灣利率走向升無可升(利率僵固)、降無可降(沒本錢降)的政策死巷。
 
   講更白點,央行的雙率工具,利率工具已經廢了,如今只剩匯率工具可供運作。要改善負利率,除透過匯率升值緩和進口物價外,別無他法。只不過匯率影響出口甚鉅,央行想火力全開改善負利率,恐是緣木求魚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